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王丁、张兴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等地考察,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今天,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大河之“绿”,母亲河生态健康持续向好
清晨,甘肃玛曲草原上雾气氤氲。不同于中下游段的气势磅礴,黄河在这里尽显秀美之色。
玛曲,位于黄河上游,玛曲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曾几何时,由于饱受草原沙化困扰,这里的黄河沿岸露出大片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一块块伤疤。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文静 摄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听取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这是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兰铁泵站项目点(2019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黄河入海口,他在考察调研中这样强调。
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游客在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游玩(2019年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近年来,甘肃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不断发力。玛曲草原更是换了新颜。草原所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65%增加到85%以上。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玛曲草原之变,是黄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健康持续向好的缩影。
夏末秋初,沿黄河河南段骑行,数百公里的生态长廊宛如一条绿飘带,外地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扎堆“打卡”。许多“生态流亡”多年、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在沿黄湿地频频现身,吸引游客的目光。
在渤海之滨,在河海交汇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于生态补水和保护治理,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昔日频繁断流干涸的河口,如今林丰草茂、鸟鸣啾啾。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48%,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等级面积下降8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同时黄河干流和6条支流15个断面生态流量均达标,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今,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母亲河仿佛一条巨龙,奔腾跃动,滔滔向东。